信息世界基本定律

發布者:曹玲玲發布時間:2024-05-08浏覽次數:10

報告人:李昂生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報告時間:5月11日(周六)上午10:00

報告地點:九龍湖校區計算機樓51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李昂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2003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8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現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工智能基礎專業委員會主任。

1993年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1993年7月-2018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工作,分别于1995,1999年被聘為副研究員、研究員。分别于1998年1月-1999年1月,2000年2月-2002年2月在英國Leeds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員。2008年9月-2009年3月在美國Cornell大學做訪問科學家。2012年1月-2012年3月,英國劍橋大學牛頓數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2018年7月-今,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

2016年,提出編碼樹的概念、結構熵的度量,創立了《結構信息論》。2016年以後,提出信息世界的層譜抽象科學範式,建立了包括信息演算理論、信息生成原理和信息解碼原理為三大支柱的信息的數學原理;建立了包括(觀察)學習的信息理論、自我意識的信息理論和博弈/謀算理論為三大支柱的人工智能信息科學原理。目前主要研究孫子兵法的科學原理。

報告摘要:牛頓于1686年創建了物理的數學原理,開創了現有的物理世界科學體系。物理世界科學體系研究現實世界的物理性質,一個對象的物理性質是該對象的内在本質屬性,由該對象完全決定。物理世界對象是任意可分的,稱為可分的。因此,物理世界科學範式就是分而治之分析方法。分而治之方法的數學原理就是微積分,它支撐着物理世界科學體系。在物理世界科學體系下,對不可分對象的分析方法就是“分而治之+經驗規則”,這就是時至今日的物理世界科學體系的總方法。

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顯然是物理世界科學體系下的技術,其總方法當然是:分而治之+經驗規則。基于物理世界科學體系下的“分而治之+經驗規則”方法建立的人工智能技術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暢想、困惑、疑問和不确定性。

顯然,“分而治之+經驗規則”的總方法不可能建立人工智能的科學原理,不可能建立有原理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建立基于科學原理的人工智能技術。

現實世界的一個對象除了有一個自身決定的物理性質以外,還有一個信息性質。一個對象的信息性質就是該對象的存在性(語法)、作用(語義)、運動性及其背後的原因。現實世界對象的信息性質由該對象和其它對象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來決定。對一個對象的分而治之或者經驗規則并不能揭示該對象的信息性質。現實世界的信息性質就是科學研究的信息世界,它不同于已有的物理世界,即現實世界的物理性質世界。物理世界科學體系不可能解決信息世界的問題。

不同于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忠實地建模了現實世界,為認知、理解、解釋現實世界奠定了科學基礎。

信息世界是科學的新世界,是科學研究的新大陸。更為重要的是,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信息世界的科學現象。人工智能的科學原理隻能在信息世界科學體系下來建立。這就提出兩大科學問題:信息世界的數學原理是什麼?怎樣在信息科學體系下建立人工智能科學?

信息世界的科學範式是層譜抽象(謀);信息世界的科學方法是層譜抽象(謀)+分而治之(算)雙引擎;信息世界有一系列基本公理/定律,以奠定建立信息的數學原理和人工智能科學原理的基礎。

本報告介紹信息世界這一全新的科學新世界的科學範式、科學方法和基本定律。


  • 聯系方式
  • 通信地址:南京市江甯區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路2号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九龍湖校區計算機學院
  • 郵政編碼:211189
  • ​辦公地點: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九龍湖校區計算機樓
  • 學院微信公衆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