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白質功能成像探索

發布者:曹玲玲發布時間:2024-04-25浏覽次數:10

講座時間:2024年4月30日 15:00

報告地點:四牌樓校區群賢樓影像實驗室會議室

報告人:丁肇華 教授是醫學磁共振(MRI 領域的資深專家,長期研究MRI的分析和應用,先後發表SCI論文 100餘篇,被引10000餘次,包括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IEEE PAMI, IEEE TMI, IEEE TIP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同時擔任美國NIH基金,Nature子刊,PNAS和其他重要學術期刊評審委員。丁肇華教授2013年首次發現靜息态下大腦白質活動的MRI信号,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并成為腦白質功能MRI研究的主要國際領軍人物。此突破性發現開辟了大腦功能研究的全新方向,擁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為全面理解完整的腦神經功能網絡奠定了技術基礎。

1986-1990年在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系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0-1993年在華西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攻讀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3-199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計算機專業碩士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1999年在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醫學MRI國際學術大師John Gore教授。

2002年跟随導師創建範德堡大學成像研究院。

日前同時任範德堡大學電氣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導師,國際IEEE資深會員,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Fellow)

報告内容:磁共振成像(MRI)自半世紀前誕生以來引發了腦科學研究的一場深刻革命。特别是1990年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創立,給在體檢測腦功能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傳統的fMRI可對大腦皮層活動進行三維動态成像,但皮層之間的白質信息通道被長期忽略。由于腦白質神經活動信号微弱,在fMRI中呈現暗色,因而一直被學術界公認為無法可靠檢測的功能性“暗物質”。經過範德堡大學成像研究院以及國際其他實驗室最近十年的深入探索,腦白質功能成像逐步得到學術界重視,給完整的腦神經回路功能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本報告将以範德堡大學的研究為核心,回顧腦白質功能成像的十年探索曆程,包括靜息态白質活動信号的意外發現,信号的神經生理學基礎研究,信号檢測和實際應用技術的建立,白質功能信号檢測的重要意義,以及國際上基礎和臨床應用的典型範例。最後,報告将指出白質fMRI研究的未來機遇與面臨的新挑戰及其潛在的解決方案。

  • 聯系方式
  • 通信地址:南京市江甯區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路2号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九龍湖校區計算機學院
  • 郵政編碼:211189
  • ​辦公地點: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九龍湖校區計算機樓
  • 學院微信公衆号
Baidu
sogou